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央行“缩表”无碍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 文学
  • 2025-02-13 16:26:03
  • 7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货币当局总资产为44.1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431亿元,规模收缩引发市场关注。对此,多位专家认为,央行“缩表”主要由于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2025年,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取向不变,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央行“缩表”无碍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缩表并非货币政策紧缩

  分析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各分项,可以观察到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影响。

  在资产端,央行“缩表”主要反映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上,该分项在2024年减少了29131亿元,收缩幅度超过了总资产的收缩幅度。

  “回顾历史,对存款机构债权走势和除去国债净买入以外的扩表类货币工具余额走势基本一致,MLF(中期借贷便利)、OMO(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带动货币工具余额总量下行。”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称。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内部结构变动。2024年1月和9月央行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每次操作各向市场投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相对应的,2024年央行缩表也发生在2—4月和10—12月,这也说明央行缩表主要是因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用来偿还MLF等工具。

  “近年来,央行通过降准释放大量流动性后,银行可能会主动偿还MLF等债务,央行也可以通过MLF等到期不续做等方式平衡流动性。该操作会带来央行缩表,但并不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而是对银行负债结构的一种优化。由于MLF利率较高,将其偿还会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因此反而是一种宽松。”王剑进一步表示,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各科目变化看,可以发现央行缩表主要发生在降准后,这表明“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同时可以看到,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央行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日前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保证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在保持金融业健康经营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科学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宣昌能说。

  在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看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低位的利率水平以及宽松的融资环境等,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同时,“适度宽松”的“度”也体现为多种政策工具并行,新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存量的结构性工具与传统的降息降准操作一起,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

有话要说...